水利,作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命脈,其安全生產貫穿工程規劃、勘察、設計、建設、運行維護全生命周期,每一環節的安全疏漏都可能引發連鎖風險。
為守牢這條“生命線”,廣東省水利廳以“查找、研判、預警、防范、處置、責任”六項工作機制為抓手,將風險管控前置、隱患治理優先,推動水利安全生產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御”。今年以來,全省水利系統通過“六項機制”辨識管控各類危險源127275個,有效排查治理重大事故隱患435個,整改率達98.2%。
“這些重大隱患多發現于工程建設領域,若不及時排查治理,不僅會影響工程質量、拖慢工程進度,更可能危及施工人員生命安全。”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正是這套嚴密的風險防控體系,推動風險預控、關口前移,為全省近千宗在建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超4萬宗在管水利工程筑起“安全屏障”,牢牢守住不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的底線。
專家“把脈” 員工監督
凝聚安全生產內外合力
“水庫的導流隧洞屬V類圍巖,支護結構安全步距可能過大。”4月,省水利廳組織的專家幫扶組在廣州市某水庫建設工程現場指出安全隱患問題。
發現問題后,專家認真查閱設計圖紙,嚴密核對施工方案與現場安全措施,為提高施工安全系數,提出了保證初期支護封閉成環后,并做好下臺階開挖支護措施,再開展后續施工等技術性建議,成功化解了風險。
在建水利工程是水利安全生產的“主戰場”。全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仍處于高位,建設任務艱巨繁重。為幫助基層破解“查隱患難、解難題難”的困境,今年以來,省水利廳多次組織專家團隊,深入一線為基層水利工程“把脈問診”,幫企業“疏堵散淤”。
在河源市某小水電站,專家幫扶組針對基層管理單位安全管理人員能力水平相對薄弱等問題,結合工程維修檢修作業風險,面對面地向電站員工詳細講解相關安全操作規程,提出定期檢驗、規范設施設備管理等系列針對性建議,并“手把手”指導其建立完善水利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六項機制”,為電站長期穩定運行提供可靠保障。
數據顯示,省水利廳今年已組織18批次“業務骨干+專家”團隊,服務幫扶45宗水利工程、168家單位,累計幫助排查治理風險隱患601個,提出專業意見和指導性對策建議超千條,為工程安全推進“保駕護航”。
安全生產不僅需要“外部監督”,更需要“內部激勵”。省水利廳全面推動水利行業生產經營單位建立并實施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充分調動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和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促進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
近一個月,全省在建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有兩起由員工上報的隱患,及時避免了事故發生:7月29日暴雨期間,某支洞項目部調度員發現洞口可能會發生洪水倒灌險情,迅速安排人員提前使用沙袋及防洪擋板做好擋水措施,避免險情發生;8月7日,某泵站作業人員發現工區內存在打磨模板砂輪機缺少防護罩等2處安全隱患后,及時向項目部與安質部報告處理,避免其對作業人員造成傷害。
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以下簡稱“環北廣東工程”)等省重大水利工程深入落實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開工以來已通過“安全積分超市”等多種方式,獎勵員工累計超22萬元。
科技賦能 實時監測
打造水利工程安全“智慧防線”
一個多月里,正如火如荼建設的環北廣東工程,其一體化預警體系與智慧監管平臺發出兩次“預警信號”:6月15日,施工A1標進場道路邊坡的GNSS監測系統發出預警。
7月29日,施工A6標營地對面邊坡變形數據超出預警指標。由于監測系統及時預警,加上現場響應迅速,確保了邊坡安全穩固,有效消除垮塌風險。
粵海粵西供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西供水”)負責人介紹,環北廣東工程打造“監測—分析—響應”一體化預警體系與智慧監管平臺,利用集隧洞人員定位SOS呼叫、高邊坡GNSS監測、盾構/TBM狀態監控等技術于一體的智慧監管平臺,對隧洞、豎井、邊坡等進行實時監測預警,實現“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實現水利工程風險監測前瞻化。
水利建設項目涉及地質、水文、機械等多個專業領域,施工環境復雜、工藝繁瑣、作業難度高,施工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
對此,全智能PCCP管安裝一體化臺車、清淤機器人、管道切割機器人、無人機載雷達及激光測繪等一系列智能作業裝備及先進技術廣泛在工程建設、水文監測等領域運用,有效提升了作業的安全性與效率。
當前,環北廣東工程湛江分干線項目正全力推進,卻面臨不小的建設難題:35.9公里埋管段需穿越40余處高壓線路密集區域,以及長達3公里坡度超過6%的陡峻地形。
由于傳統履帶式起重設備存在明顯短板,省水利廳指導粵西供水統籌組建技術團隊,進行多輪技術論證與現場試驗,研發出全智能PCCP管安裝一體化臺車,攻克了滿載爬坡、頂推力不足、管道對接穩定性等多個技術難題。
“在湛江分干線項目中,該一體化臺車已成功穿越高壓線32處、軟基路段23處、空間狹小段21處,安全、標準安裝管道長達1285米。”粵西供水相關負責人介紹,臺車采用分體模塊化結構設計,轉向靈活,還集成了智能化管理系統,可以實現“遠程操控+柔性對接”,能顯著提升工程建設質量與效率。
精準預警 科學調度
織密織牢汛期災害“防護網”
2025年入汛以來,廣東歷經多輪強降雨過程,先后遭受“蝴蝶”“丹娜絲”“韋帕”“楊柳”“塔巴”等臺風登陸或嚴重影響,多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防汛形勢嚴峻。
水旱災害防御是水利部門的核心職責,事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對此,省水利廳堅持“防患于未然”,將汛前嚴密準備、汛中高效防御、汛后復盤整改貫穿始終,雨水情監測預報預警、“456”水利預警機制、汛期水利工程巡查等一系列措施高效運轉,織密水旱災害“防護網”。
超前備戰,防患未然。今年元旦一過,廣東水利系統就旋即對約4萬宗水利工程開展汛前防汛安全大檢查。汛期還組織常態化暗訪,截至目前累計派出暗訪組144組次、504人次,排查515宗水利工程和31個山洪災害防治點,發現問題2257個,并以“一市一單”形式督促限期整改完成。
8月5日清晨,廣州市從化區良口鎮達溪村牛路水河溝突發山洪暴發,頃刻間泥沙俱下,道路被毀,房屋進水,通信一度中斷。但在危險來臨的數小時前,45名沿河居住的群眾已全部安全轉移。
“我們接到預警,第一時間組織群眾轉移避險,沒有一人傷亡。”達溪村支書陳常東回憶。
及時預警、提前轉移,是防災減災中尤為關鍵的一環。5月,省水利廳創新構建“456”水利預警機制,進一步明確“江河洪水預警、山洪災害預警、水工程泄洪預警和工程險情預警”等4個水利預警類型,暢通公文、短信、電話、“一鍵通”系統、微信(粵政易)、大喇叭等6種發布渠道,實現預警工作全面覆蓋、直達一線、高效閉環。
水庫是防洪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調度水庫能用有效攔蓄洪水,打“時間差”為下游防洪爭取時間。
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入汛至今,全省共調度大中型水庫1205座(次),攔蓄洪水60億立方米,避免249(次)城鎮、134萬畝耕地受淹,減少人員轉移約51.6萬人(次),防洪減災效益顯著。
應急保障體系同步加強。僅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內,省水利廳就啟動水利防汛防臺風Ⅱ級應急響應3次、Ⅲ級應急響應2次、Ⅳ級應急響應6次,提前預置搶險隊伍、料物、設備。嚴格執行水利工程“臨災排查、災中檢查、災后復查”工作要求,先后派出16個工作組、專家組60余人赴一線指導,全力保障水利工程運行安全和全省防汛安全。
安全生產沒有“休止符”。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展望,下一步將緊盯水利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強安全監管,抓好水利行業風險隱患防范化解工作;有序推進水庫、水閘除險加固與堤防達標加固等治本攻堅任務落實,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持續守護全省水利“生命線”。
◆編輯:吳玉珍◆二審:張耀文◆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