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關鍵節點之年。為深入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與市委強鎮興村富民“13388”行動,推動“百千萬工程”真正扎根基層、貼近群眾、融入人心,9月9日,由市委宣傳部主辦的中山市“百千萬工程”主題宣講南朗街道專場在崖口會堂精彩開講。
來自中山各系統、各領域的7位優秀宣講員,立足自身實踐經驗,將文化賦能鄉村發展、產業激活振興動能、鄉村實現華麗蝶變等“百千萬工程”中山實踐故事生動串聯,進一步凝聚起全社會共同參與“百千萬工程”的強大合力。
文化賦能增添鄉村魅力
聚光燈下,《曹邊遙》旋律悠揚,歌中“青石巷尾斜陽倦”“碉樓檐角挑云煙”,勾勒出曹邊村的僑鄉韻味。這首歌的詞曲韻律潛藏著中山市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部主任、南區街道北溪社區黨委第一書記王軒對老僑房的守護。她以《僑心歸處是故鄉》為題,講述其發揮專長編導游子家宴、曹邊夜宴等文化活動,讓老僑房成為連接海內外鄉親橋梁的故事,彰顯了僑胞愛國愛鄉的赤子情懷。

隨后,中山南朗街道云衢中學學生梁君樂現場獻唱咸水歌,并以“咸水歌打Call人”的身份,講述了國家級非遺中山咸水歌的傳承與創新。這項有300多年歷史的文化瑰寶,起源于水鄉疍民的生活,如今通過“咸水歌進校園”活動走進課堂,更在中山咸水歌(坦洲)文化陳列館借助“科技+文化”手段煥新,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傳遞水鄉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蔡妮的宣講聚焦中山棒球文化。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即將承辦十五運棒壘球賽事,她作為賽事播報員,不僅在賽場傳遞賽事熱度,還走進校園、社區科普棒球知識,用實際行動傳遞著“拼命追擊”的棒球精神,讓體育活力成為中山文化的新注腳。

產業振興注入發展動能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近年來,中山市錨定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方向,一方面推動農業產業體系轉型升級,深耕優質水產、精品花木、特色水果等本土優勢產業,做精做深“土特產”文章,激活鄉村經濟內生動力;另一方面加速培育差異化、個性化農文旅融合品牌,以“農業+”思維拓寬發展路徑,闖出一條具有中山特色的興村富民之路。
來自南朗街道宣傳文化服務中心的何泳嵐,圍繞《鄉村振興超給“荔”》主題,分享了南朗白企村荔枝產業的破圈之路。“最初不僅外地游客鮮有聽聞‘白企荔枝’,就連本地不少居民也對這個本土品牌知之甚少。”通過舉辦荔枝美食嘉年華等文旅活動,白企荔枝得到大力推廣,從“小眾佳果”成長為帶動村民增收、促進文旅消費的“甜蜜產業”。

神灣鎮的菠蘿田里,另一段致富故事正在上演。神灣鎮崇正學校教師安然講述了他與神灣菠蘿的故事。他帶學生走進種植基地,記錄菠蘿生長周期、采訪非遺傳承人,還將民間故事改編成課程,策劃“我的菠蘿日記”親子研學營。他以親身經歷表明,每個普通人都能在文旅振興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

鄉村蝶變繪就嶄新畫卷
中山日報社記者羅楊鴻是“打卡百千萬工程,尋找鄉村潛力板”節目主創之一。“我們鏡頭下的這些見聞,都是村民‘得實惠、愿參與’的真實寫照。”他與現場觀眾分享了崖口的文旅融合、桂南的生態賦能、曹邊的僑房活化以及村民的獲得感提升,中山鄉村成為了旅游熱土、創業沃土、文化厚土。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遺產保護與文化復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瑾,則用十年堅守講述了中山古城古村的保護與活化。2016年起,她為香山古城和上百條古村落劃定保護“生命線”。在雍陌村,她以岐澳古道、雍陌小學為突破口開展古村改造,讓老房子重現芳華、空置學校變身多元空間;在香山古城,她推動鐵城城墻修復、騎樓街更新,讓一座座百年建筑擺脫沉寂,成為承載城市記憶的新地標。

現場觀眾紛紛表示,通過這場主題宣講,沉浸式感受到“百千萬工程”下中山鄉村的美麗蛻變。崖口村村民李建樂在采訪中說:“隨著村子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我回到家鄉開起了咖啡店,在家門口圓了創業夢,也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 何淼? 二審 周振捷? 三審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