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愛醫院醫生正為患者行冠脈造影及IVUS導管掃描。 受訪者供圖
前不久,82歲的張大爺(化名)在中山市博愛醫院順利出院,此次出院距離他接受左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僅3天。術后,張大爺精神、飲食、活動均恢復正常,醫生為其調整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后,他已無大礙,順利回歸日常生活。
時間回到8月7日,中山市博愛醫院胸痛中心心血管內科門診副主任醫師孫理華攜團隊醫生李銳、王維浩,為張大爺實施左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手術中,血管內超聲(IVUS)導管發揮了關鍵作用,隨著導管進入,張大爺前降支全程血管的斑塊負荷、管腔面積、鈣化情況瞬間清晰呈現。醫療團隊依據這些精準影像信息,對病變部位進行針對性處理,迅速植入長度、直徑適當的支架。術后再次通過IVUS導管掃描驗證,結果顯示支架膨脹充分,貼壁良好,管腔直徑恢復正常,手術效果達到預期。
之所以選擇IVUS技術,源于張大爺復雜的病情。IVUS能將微型超聲探頭送至血管內部,利用超聲原理,360°無死角地顯示血管壁結構、病變性質、嚴重程度、累積范圍等,而且無需造影劑,為復雜病情的治療提供了精準指導。
此次左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是張大爺兩個月內接受的第二次冠脈相關治療。時間拉回到6月,當時張大爺突發胸悶、胸痛、大汗淋漓,且癥狀持續不緩解。他自行前往當地醫院,抵達時卻再次胸痛發作,情況危急。當地醫院迅速完善心電圖,并緊急聯系中山市博愛醫院胸痛中心值班醫生,隨后立即出動120將張大爺直接送到市博愛醫院導管室。孫理華結合造影表現與心電圖判斷,右冠狀動脈就是導致張大爺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當即決定對右冠狀動脈進行處理。經過血栓抽吸、球囊擴張、支架植入等操作后,張大爺的血管形態恢復。住院1周后,張大爺病情好轉,平安出院。
對于兩種診療技術的差異,孫理華解釋道,冠脈造影只能反映血管管腔輪廓,且有局限性,而IVUS相較而言可以精確評估血管壁結構等,尤其適用于鈣化、分叉等復雜病變。
孫理華介紹,目前,血管內影像學技術的應用,正為冠脈介入醫生提供“天眼”,助力精準決策與治療,為冠心病患者帶來更多保障。
記者 陳雪琴 通訊員 何金釗
◆編輯:吳玉珍◆二審:張耀文◆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