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團”參觀西區中心小學的中醫藥文化特色教育。 記者 繆曉劍 攝
9月9日上午,市衛生健康局針對今年市兩會期間,市政協委員提出的《關于促進中山做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的建議》《關于推進中醫藥文化入校的建議》兩個提案,舉行提案辦理座談會。
本次活動中,近30名市政協委員和主辦部門、會辦部門代表,現場走訪了西區中心小學中醫藥進校園的情況,并參觀了中山市中醫藥文化館等。
在座談會中,主辦部門和會辦部門匯報提案初步辦理情況、中山市推進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項目的最新進展,并圍繞提案開展進一步討論,現場聽取各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等。
■“走訪團”現場走訪中醫藥進校園等情況
“蘆薈種植需要每天4-6小時散光照射,夏季需遮陽,冬季可全日照。”9月9日上午,近30名市政協委員和來自市衛生健康局、市教育體育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醫保局和市市場監管局等會辦部門的代表,走進西區中心小學,現場走訪中醫藥進校園的情況。
在校園內的“百草智慧園”里,這里處處充滿生機,薄荷、紫蘇、蘆薈、車前草等近百種中藥植物迎著太陽生長,不少藥苗的花盆邊,寫著種植技巧的文字。不少同學來到這里,觀察中醫藥植物的生長特性,熟識各類藥苗,并為它們澆水,體驗養護過程。
同時,學校還設置了中醫藥養生集市,中醫四診攤位、藥膳攤位、中醫茶飲攤位、中醫藥藝術品攤位等,展示著同學們對中醫藥知識的熟知度,以及中醫藥文化與同學們生活的融合程度。
另外,為了讓同學們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感受中醫藥文化,學校將八段錦、五禽戲等中醫保健操融入了課間操。在活動現場,二年級學子們一招一式地展示兒童版五禽戲的動作,動作熟練。
“中醫藥傳統文化進校園項目是學校課程建設、文化品牌及師生發展的重要平臺。”西區中心小學副校長何寶華介紹,學校通過少先隊組織建設、課程建設、課題引領和校園中醫藥文化節日等多方位推進,讓中醫藥走進孩子的生活中。
該校借助共青團廣東省委、少先隊廣東省委“岐黃薪火”共建校的平臺,讓孩子認識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同時了解自然、認識生命及深切感受中醫藥傳統文化對生命健康的深遠影響。
在了解西區中心小學的特色做法后,“走訪團”一行來到了中山市中醫院,參觀位于醫院內的“中山市中醫藥文化館”。擁有4層樓的文化館,是中山市中醫藥知識普及的窗口。
該館通過圖文并茂的展板介紹、歷史文物的陳列、藥品標本展覽等方式,講述中國中醫藥發展史、中華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醫學、民族醫學、中山中醫藥史,讓參觀者感到震撼。
自2020年起,中山市中醫院啟動“館校互動”項目以來,通過中醫課堂進校園、學生走進中醫藥文化館的互動形式,傳播中醫藥健康保健知識、教授實用技能,幫助中小學生樹立中醫藥健康文化理念,培養對中醫藥的興趣。該項目已累計惠及學生超過9萬人。
市中醫院黨委書記賴海標介紹,在中醫藥發展和推廣方面,經過兩年建設,中山市中醫院在六大創新平臺、十大重點項目等方面取得成績、積累了經驗,市中醫院積極搭建“國字號”“粵字號”和中山本地名老中醫工作室,通過傳幫帶培養人才,打造15分鐘優質中醫藥服務圈;在創新中醫藥服務模式方面,市中醫院提供節假日門診、夜診,推行中藥免費配送、一次掛號管三天等服務,同時開展互聯網中醫服務、打造中醫藥醫聯體等,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醫;市中醫院還通過“六進一市”、中藥夜市等措施推廣中醫藥文化。
“市中醫院的重點專科不斷取得好成績,省級以上重點專科的數量在全國地級市醫院中名列前茅。”賴海標表示,市中醫院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包括接受東南亞、新加坡留學生等前來學習中醫等,對中醫藥文化進行傳播。此外,醫院還不斷探索醫養結合、中醫治未病等。
■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項目有最新進展
隨后,“走訪團”一行參加了座談會。在今年兩會期間,多位政協委員圍繞完善中醫藥的服務體系、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做好中醫藥的傳承保護、加大中醫藥科技投入等,提供了富有建設性的建議。
本次座談會中,市衛生健康局作為主辦單位匯報了兩個提案的辦理答復情況、匯報示范試點項目的總體最新進展,各會辦單位根據職責分工匯報相關工作辦理情況。
目前,中山市在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項目方面,有哪些最新成效?
記者從座談會上獲悉,2023年以來,中山市以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項目為契機,率先在全省建成以市中醫院為核心的“市—區域—鎮街—社區”四級中醫藥服務體系,持續推動中醫藥服務資源均衡布局。
其中,中山市加快高水平中醫醫院建設。市中醫院2025年首次躋身國考A+等級(全國前5%),5個優勢專科入選國家中醫優勢專科,示范試點項目建設以來新增2個中醫類國字號專科,是國家重點專科、省重點專科數量最多的地市級中醫院之一。
同時,中山市完善區域中醫類別醫院布局。中山市人民政府與廣州中醫藥大學開展校地合作,將三鄉醫院委托廣中醫一附院運營管理,更名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山醫院,全力推進新院區建設。坦洲人民醫院、沙溪隆都醫院轉型為中醫類別醫院,四大片區實現區域中醫醫院全覆蓋。
中山市推動優質中醫藥服務資源下沉,以市中醫院為龍頭,在全市建立5個緊密型中醫醫聯體,支持市名老中醫專家工作室在基層建立超過40個工作室分站等。全市公立非中醫類別醫院中醫診療量占比由2022年(示范試點項目建設前)的3.1%增長至2024年的5.3%,增長71%。
中山市打通做強“最后一公里”,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軟硬件建設,23個鎮街醫院100%設立中醫臨床科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建成“中醫館”、100%完成再提升,100個社區衛生站建成中醫閣(占比54%),全省領先;遴選“旗艦”中醫館和中醫閣各5個,15分鐘優質中醫藥服務圈全面建成。
在創新中醫藥服務模式方面,中山入選為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在全國率先實施中醫藥“防治康”一體化健康服務模式創新,在全省全國實現6項中醫醫保支付方式創新;在廣東率先建設5個區域治未病中心,打造治未病領域的“區域醫療中心”。
此外,中山市夯實中藥質量安全基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化與廣東藥科大學合作、完善中醫藥人才培育模式、啟動中醫類別醫師擴增行動;在全省率先推出中醫藥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中醫藥健康夜市“六進一市”活動等。
中山市還不斷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及國際中醫藥交流合作、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加強中醫藥科研合作等。
“通過兩年來對試點項目的建設,中山中醫藥服務能力等不斷得到提升。”市衛生健康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葉世南表示,多部門將把本次提案的辦理作為新起點,進一步推動中山中醫藥傳承、創新和發展,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發展強市,努力為全省甚至全國探索更多可以復制、推廣的中山經驗。
記者 王帆 通訊員 曹水和
◆編輯:吳玉珍◆二審:張耀文◆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