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2025年中山市第十一屆“文明小導游”大賽總決賽在南朗街道崖口村舉行。15名選手化身為文明小導游,以精彩的情景劇演繹和生動的語言帶領觀眾領略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美。本屆大賽從海選賽、半決賽、線下實戰賽到總決賽緊緊圍繞“創建助力百千萬”,吸引小導游實地探尋“百千萬典型村”的非遺寶藏。
賽事自5月啟動后,經過層層選拔,最終15名選手脫穎而出晉級總決賽。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角逐,梁君樂、陳樂蓉、李政陽榮獲一等獎,吳小然等5人獲得二等獎,張云舒等7人獲得三等獎。活動現場還頒發了優秀小導游、“非遺文化小使者”稱號、最具創意表現獎、最具網絡人氣獎、優秀指導老師獎等獎項。

以賽為媒:厚植非遺傳承根基
本屆大賽由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中山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共同主辦,以“傳非遺薪火?育香山少年”為主題,旨在進一步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未成年人養成良好品德、提升文明素養,培育青少年對家鄉的熱愛與文化認同感。
“游客朋友們,集合啦!”伴隨著熱情的招呼聲,小導游梁君樂在總決賽的舞臺上以《水鄉BGM——咸水歌唱響非遺新聲》為題,帶領現場觀眾走進了中山咸水歌的非遺世界,用流利的語言表達、生動的情景演繹,讓非遺傳承的種子在更多同齡人中生根發芽。
在總決賽舞臺上,小導游以“文明旅游情景劇展演”的形式,既有崖口飄色的精巧演繹與歷史淵源解讀,還有沙涌傳統醒獅的剛勁舞姿與民俗內涵闡釋,更有咸水歌的婉轉吟唱與漁鄉文化故事訴說,展現出深厚文化積淀與表達能力的同時,更以沉浸式演繹活化非遺的內核,讓古老文化在青春表達中貼近少年兒童。

小導游梁君樂在總決賽的舞臺上演繹《水鄉BGM——咸水歌唱響非遺新聲》。 記者 王云 攝
中山非遺寶庫為參賽選手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創作素材和鮮活的實踐樣本。截至目前,中山市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已達113項,讓來自不同鎮街的小選手都能聚焦本土特色,多元化展示香山文脈的魅力。
成果轉化:賦能文明實踐,助力百千萬工程
來自各鎮街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非遺文化場館的負責人也受邀來到現場觀賽,頒獎儀式后相關傳承人和負責人還上臺為15名小導游頒發了聘書。據悉,賽后中山將組建“文明小導游”講解員隊伍,全市進入半決賽的60名小導游將由所在鎮街聘任,化身“非遺文化志愿講解員”,走進“百千萬工程”典型村鎮,參與非遺文化場館駐館講解,將大賽成果充分轉化。
“從海選到總決賽整個過程,就是一次全方位推進非遺項目傳承的生動實踐,逐步加深小導游對非遺的理解,從而以更新穎、更生動的方式傳播中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百千萬工程’。”賽事評委、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小學德育教研員朱敏嫣表示。
“文明小導游”大賽的過程也是一次更生動、更立體了解非遺的過程。“沙涌馬家槍不僅能夠強身健體,背后的故事也充滿文化底蘊和家國情懷,也是我特別喜歡的項目,剛好契合我的興趣。”在活動現場,小導游李政陽正式拜沙涌馬家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馬鈺泉為師。他表示,正是本次大賽讓他深入了解沙涌馬家槍的歷史淵源和技藝精髓,并激發了學習和傳承這項非遺技藝的熱情。“今后不僅要勤學苦練馬家槍法,更要將這項非遺技藝傳播得更廣更遠。”李政陽說。
立體呈現:創新文化傳播形式
作為本屆大賽的創新亮點之一,專門設置線下實戰賽環節。主辦方于8月底組織選手走進南頭非遺展示館,以“非遺體驗+線下實戰”的模式,引導青少年在實踐中深入了解家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非遺保護成果,自覺成為文明旅游的踐行者和香山文化的傳播者。
觀眾席也成為本屆賽事的亮點之一,各選手親友團舉著彩色手牌,隨著展演節奏齊聲吶喊應援,更有小導游與現場觀眾互動對唱,讓非遺展演變成了一場生動的文化盛宴。
據主辦方介紹,自2015年首屆賽事舉辦以來,“文明小導游”大賽已累計吸引超5000人次青少年參與,成為中山市的一項品牌活動。

大賽評委、廣東歷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歷史學教授胡波以“人才輩出、精彩非凡”評價本屆賽事。“今年決賽整體設計巧妙,各個環節都充分融入了香山文化、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讓非遺展示實現全方位、立體化呈現。”他表示,選手們的展演在內容選取、節目編排、道具服裝與舞臺呈現上均展示出創新特質,讓傳統非遺煥發新意。同時,通過語言、內容、形式的融合,既凸顯了非遺之美,也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與創新表達。
記者 李穎奇
◆編輯:吳玉珍◆二審:張耀文◆三審:周亞平